优惠论坛

标题: 带新人半天被吓跑,究竟谁的问题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天策-七玥    时间: 2025-1-12 13:48
标题: 带新人半天被吓跑,究竟谁的问题?

最近,一名台湾男子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带新人的经历,却因为一句“我习惯中午不吃饭,有需要再跟我说”,把刚到岗的新人吓得半天内就递了辞职信。这件事瞬间引发了热议,不少人直呼这简直是职场版的“午餐风波”。) ^( Y: N' Z% j* R; W8 M

2 _7 V1 ]' H3 M4 n0 N1 D/ u; D' V
[attach]4803468[/attach]
7 z4 Z  m/ h. J( W: R0 p: C8 b

这位男子在帖子中提到,他自己从事物流司机的工作,工作时间不固定,中午时常需要处理送货任务。他告诉新人,若饿了可以提醒他,他会载对方去买东西。然而,话音刚落,新人就提出了辞职,甚至没等到午饭时间。男子对此感到无奈,忍不住发帖询问,“有人会因为中午没饭吃就辞职吗?”不少网友对男子的说法提出质疑,认为他的表达方式让新人感到压力。有人直言:“午休是法定权益,不是‘看情况’的福利。”更有网友表示,这种“忙完再说”的工作文化,可能让新人误以为未来的工作环境会更加压榨。

, U8 q4 V) b  ^$ N; L. c9 u

还有人提到,作为带新人者,男子可能忽略了新人初入职场的心理需求。对新员工来说,清晰的工作流程和适当的关怀比“弹性安排”更重要。面对批评,这名男子在留言中澄清,他所在的物流行业确实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,尤其是外勤工作,往往需要根据货车到达时间和客户需求安排进度。对于新人只需“跟车”的工作安排,他认为并未剥夺对方的休息时间。但他也承认,自己在表达方式上欠缺考虑,容易让新人误解。


3 _6 F# |! y9 o+ l

有网友指出,这起风波的本质不在于是否吃午饭,而是沟通方式和工作文化的冲突。一些职场老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,建议如果行业特点导致用餐时间不固定,带新人时最好提前说明,并尝试制定替代方案,比如轮流用餐或提供简单的饮食补给。这样既能体现对新人的尊重,也能避免误会和矛盾的发生。这件事看似只是一次带新人的小插曲,但背后反映了许多职场问题。对新人来说,清晰的工作流程和人性化的关怀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环境。而对于老员工而言,如何在工作中兼顾效率和对新人的照顾,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艺术。


$ v" ?7 i- N7 P$ q! l+ c

无论工作如何忙碌,适当的休息和用餐是保障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基础。希望这场“午餐风波”能为更多职场人敲响警钟:带新人不仅仅是传授工作技能,更是对一个人的职场观念和态度的塑造,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,往往最能打动人心。大家最近都在干嘛呢?有没有多多关注我们的评级公司呀?其实你们只要在【天策评级】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评级公司了~ 大家有空就多去看看吧!

[attach]4803472[/attach]

" f1 s7 Q: h) @: @" l6 @( G' a' C; n1 K
+ C& r7 n$ e. @2 G8 c/ s5 j

" X2 U6 W3 E0 @
作者: 当你老了    时间: 2025-1-12 14:47
这个也是不懂的了,也是关注下的了, 多多支持下的  
作者: 语文家庭作业    时间: 2025-1-12 15:10
他中午不吃饭,那新人可以中午吃饭的。
作者: langwang5201    时间: 2025-1-12 15:27
一个阶段的生活都有一个阶段生活的苦,这一个阶段未必吃得了另一个阶段的苦,另一个阶段却又不得不吃下那个苦!生活啊!真是炒蛋的生活啊!
作者: rainwang    时间: 2025-1-12 16:18
      很多时候,根本没有必要纠结谁有问题!. u  i- N, n5 m4 m
      不就是一个老司机,带个新人,说到了午饭的话题,新人就“吓尿”跑路了嘛!1 ^* Q# C$ Q' Q- J, S& C) s
      这是个什么事吗?还非要说明双方谁有问题吗?哪里有那么复杂!老司机说自己习惯中午不吃饭,新人就因此吓跑了......跑就跑了呗。至少说明这个新人太娇情了或者初入职场太不成熟。或者说明新旧二人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,而且他们之间确实也没有继续交流的时间和机会。' m6 D- C! z& N/ j+ p
      人与人是需要交流的,特别是一起共事使用的同事之间。他们二人就是这方面太“短平快”了,没有必要怪谁的。可能这二人天生就无缘做同事呗。可能这个年轻人需要在社会上更多的历练呗,将来他们都会比现在更明白,该如何与他人交流看法或意见,多经历成长的过程......就这么简单!
# J5 J7 u6 ]. M! h& {" S) u      太多的情况,没有那么多的对或错。不必复杂化吧!
作者: winterday    时间: 2025-1-13 04:09
带好了徒弟,饿死了师傅,老司机是话中有话,带徒弟不容易,已经准备好饿死了
作者: 天策-菱玖    时间: 2025-1-13 14:37
带徒弟确实不容易,也要看新人自己觉悟性吧毕竟没有工作是轻松无负担,但是如果因为午餐问题想多的话就只能说他想太多自己吓自己
作者: sq1001    时间: 2025-1-14 22:22
    当带新人半天后新人被吓跑,这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。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:
) b) s3 O3 F1 B$ i$ Q    一、新人自身的问题  z8 r5 x, q9 b7 |  |
    1.心理准备不足:新人可能对工作环境、工作内容或工作压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心理准备。初次接触新环境时,可能会感到紧张、焦虑或恐惧。  ?% U- V) P. `9 K  ]9 c$ X/ ^
    2.期望与现实不符:新人可能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过高的期望或误解。当实际工作与他们预期的不同时,可能会感到失望或害怕。
! }0 A4 b% k6 O9 x, I% O6 g    3.缺乏适应能力:新人可能无法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、团队文化或工作流程。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,可能无法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。8 O6 d7 r. j1 |
    二、带新人的问题
3 i  }( _+ w0 P! Z) ?& ]    1.沟通方式不当:带新人时可能使用了过于严厉或不够耐心的沟通方式。这可能导致新人感到被忽视、不被尊重或无法理解工作内容。6 \, ?+ d) @4 X
    2.缺乏有效指导:带新人时没有提供清晰、具体的指导和培训。新人可能感到迷茫、无助或无法胜任工作。8 i5 p$ A+ K8 |
    3.忽视新人需求:带新人时可能没有充分关注新人的需求和困惑。新人可能感到被忽视或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。
% x6 u0 Q( x/ c! ?$ P    三、工作环境的问题
$ L$ u0 U, L6 ]- o0 T) {1 d: {7 }    1.工作氛围紧张:工作环境可能过于紧张、压抑或竞争激烈。这可能导致新人感到不适应或无法融入团队。; a) y. Q8 I4 a$ p
    2.工作压力过大:新人可能面临过大的工作压力,如时间紧迫、任务繁重等。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无法应对或产生逃避心理。
* C6 b1 m  g* M- K    3.缺乏支持和资源:新人可能缺乏必要的支持和资源,如培训材料、指导文档等。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或解决问题。4 }# H$ L& g8 d7 r* G' `8 B
    四、解决方案
4 a1 Z2 z6 ?+ V0 b& _+ `9 d" T    1.加强沟通:带新人时应保持耐心、友好的沟通方式,确保新人能够理解工作内容和团队文化。鼓励新人提出问题和困惑,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支持。
: e! Q% @5 f) b7 g    2.提供有效指导:为新人提供清晰、具体的指导和培训,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。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,让新人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职责。
2 p" \3 }) B3 r) k5 H9 M8 P    3.关注新人需求:密切关注新人的需求和困惑,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。鼓励新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归属感。* ]. c0 K8 f4 g  h+ s1 I
    4.改善工作环境:营造轻松、愉快的工作氛围,让新人感到舒适和自在。合理安排工作压力和任务量,避免给新人带来过大的负担。
0 _' K3 o5 |) l- }; v( O! g4 r    5.提供支持和资源:为新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,如培训材料、指导文档等。鼓励新人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,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和工作。0 [0 K% t; U  f" E' c5 I) S. W7 M
    综上所述,带新人半天被吓跑可能涉及新人自身、带新人和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加强沟通、提供有效指导、关注新人需求、改善工作环境以及提供支持和资源等。这样才能确保新人能够顺利融入团队和工作,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。
/ ^0 d( d6 y: V  {& X  |) R7 t& s+ N1 e# v1 n- ?

作者: 天策-瑶娥    时间: 2025-1-15 01:21
其实领导也得有人情味啊,要知道休息是要走更长远的路,没得休息怎么会有力气吸收学习呢...无论多忙,自己去忙就好,别让其他人跟你一样疯,互相尊重很重要
作者: 维维豆奶    时间: 2025-1-15 14:35
现实中就是有些人不知道怎么沟通啊




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(https://tcelue.co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